Peking University established the specialty of classical philology in 1959: how long to revive this “less popular and unique expertise”?

“冷门绝学”迎来“春风化雨”:北京大学古文献学术前沿讲座收官与古籍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2024年的最后一个月的到来,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课程“古文献学术前沿讲座”迎来了它的尾声。从战国竹书《赤鹄之集汤之屋》到中古史志天象纪事,这门课聚焦中国古文献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最新成果,涵盖了古籍的收藏与保护、整理与研究、出版与规划等内容。

一直以来,“古典文献专业”被视为冷门绝学。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海峥表示,早在1958年,北大就已开始筹备设立这个专业,1959年开始正式招生。尽管在本科阶段开设古典文献专业的高校目前仍是个位数,但经过大半个世纪的积累,这一学科已经逐渐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目光。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冷门绝学协同创新研究院在北京成立,下设满学、简帛学、古典学等研究中心。该研究院致力于培养相关学科专业后备人才,并已开设部分冷门绝学核心课程。同时,国内相关高校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也在加强,共同创立全国冷门绝学科教联盟,致力于“焐热”古典文献学及其相关专业。

作为北大古典文献专业的教授,杨海峥给学生们开设训诂学、中国古籍入门、中文工具书与典籍概要等课程。她表示,设立这个专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古籍整理编辑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古籍整理和研究的专门人才。

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刘蔷是北大“古文献学术前沿讲座”的客座教授之一。她表示,古籍整理和古籍保护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涉及出版、图书馆、古典文献学等相关专业输送人才,后者则涉及古籍修复,甚至包括修书裱画的修复师。目前全国只有少数几所高校设有古籍保护与修复方向的研究生课程。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古委会)荣誉主任安平秋教授曾用河流来比喻古籍事业,上游是古籍的收藏和保护工作,中游是古籍整理和研究,下游则是古籍的影印和出版。他提到,目前全国有专门的古籍出版社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这些出版社都需要专业的古籍编辑来编审古籍整理和研究的稿件。

随着国家对古籍保护的日益重视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古典文献专业也逐渐焕发了新生机。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的设立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成立都是推动古籍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在古籍修复师的培养上采取了内外兼修的模式,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加强实践锻炼。

古委会直接联系的教学单位和科研机构逐渐形成目前的19个研究所、两个研究中心和5个古典文献专业,共26家。为了补充基础较好的年轻学者,古委会还曾办了一系列文献学讲习班。许多早期获得古文献学奖学金的博士今天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名家大家。

如今,国内高校开设与古典文献相关的专业渐渐多了起来,大多都是在研究生阶段开设。随着科技的发展,古典文献专业也有了新的加持。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得古籍的整理、研究和保护更加便捷和高效。跨学科的合作与创新也为古老文献的守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

展望未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和科技的持续进步,古典文献专业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更多的年轻人将加入这一领域的研究,探索人类文明的奥秘和智慧。而高校也将继续在这一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培养专业人才等方式,为古典文献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You May Have Mi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