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 Nianxi: I am a lazy person, and writing is not my profession or ideal
【编者按】
随着2024年的脚步渐近尾声,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打捞过往的故事和声音,在喧嚣中寻找和回望,带着沉淀后的眼睛面向未来。每个人的生命历险中,或许隐藏着更多的答案。
今日头条与澎湃新闻联合举办的“当我们谈论2024时”年度演讲在东方艺术中心拉开帷幕。演讲者张雨霏、曾美慧孜、梁永安、毛尖、王怡霖、陈年喜、方励、姚洋,与三百位观众一同进行精神的求索,寻找共同的经验和记忆,于不确定的时代,看见差异,也看见连接。
文学是一场相见。陈年喜,一名来自陕西商洛的写作者,分享了他的主题“那些不经意中抵达的远方”。他提到,创作从未有强烈的目的性,但文学本身成为了他的精神家园和目的地。他的新作《峡河西流去》描绘了家乡的风物人事,通过写作,他重新认识了故乡,也重新认识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每个人都在失去故乡。陈年喜的经历是这一点的最好注解。他的生活经历、打工经历以及回到家乡后的感受,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故乡的消逝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的重要性。创作是他的救赎,也是他与故乡、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方式。
当谈及现在和未来,陈年喜强调了文学的意义在于让人们找到自己的来路和去路,无论是回得去的还是回不去的生命之乡、精神之乡。他也谈到了科技发展对写作的影响,但坚信写作最重要的是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的理解。
关于民间写作立场,陈年喜表示他一直坚持的是基于自己生活经验的写作。他认为不要把文学想得太复杂,也不要把理想放得太大。作品最重要的是能否为当下同代人感同身受。
他的人生和写作都在转型,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故乡的执念和对文学的热爱。他决定动笔写故乡时,意识到写作是他的精神家园。他想要说出人的来路和去处,人的微小和挣扎,生死悲欣。他的写作并不专业,但却是他的生活方式和爱好。他希望通过写作与遥远的读者建立联系,分享他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挣扎。他也一直在探索新的领域和表达方式如电商、社交媒体等,让自己的作品更好地传播并与更多人产生共鸣。对于未来他充满期待并计划继续深入探索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捕捉那些生活的细节和感悟将之转化为鲜活的作品献给读者。对于文学创作他认为应该注重感性感受关注生活本身不要被具体的概念或标签所框定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包罗万有的“万科全书”。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传达出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复杂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为人们带来迷茫的释怀和生命与文学的启示。谢谢大家!